发布日期:2023年03月17日
老花镜一戴,“电推子”一开,时间仿佛在这一刻慢了下来。今年72岁的凌家福一手用梳子捋起白发,一手熟练地进行修剪,开始为69岁的张大爷理发。
这一幕发生在北新泾街道新泾五村,给早春微寒的小区带来了一缕“暖阳”。
有这样一位北新泾人,他既是照顾母亲多年的孝顺儿子,又是独自抚育儿子成才的励志父亲,除此之外,他还有一个光荣的头衔——“中国好人”,这就是家住北新泾街道新泾一村二居的凌家福。退休后,凌师傅将全部的心血和时光投入到志愿服务中,用自学的好手艺为社区里的老年人们义务理发。大上海保卫战期间,凌师傅服务居民100余人次。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,凌师傅又背起工具箱,开始为腿脚不便的长者提供上门理发服务了。
返哺之恩——尽善行孝布乡里
干了一辈子火车司机的凌家福,怎么会练得一手理发手艺呢?
少年丧父的凌家福是安徽歙县人,排行老幺,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将他和大哥拉扯大。成家后命运又给凌家福重重一击,在儿子十岁那年,妻子因癌症离开人世,凌家福肩负着“单亲父亲”的身份开始艰苦却坚强地过日子。由于大哥需要照顾中风的嫂嫂,凌家福在退休后,便把赡养母亲的责任一肩挑起。
母亲95岁那一年摔了一跤,躺卧在床、出门不便,凌家福看母亲头发长长了不少,于是想请理发师上门为母亲理发,可连跑好几家理发店都吃了闭门羹,拒绝他的理由则基本都是“年纪太大不安全”“上门麻烦不划算”等等。无奈之下,凌家福决心自己“操刀”,一开始他先尝试用家里的普通剪刀,发现剪出来效果不好,于是开始购买专业的理发工具,还经常跑到理发店门口“偷师学艺”。带着这股子尽孝驱动的钻研精神,凌家福的理发手艺日渐娴熟,他不仅给母亲理发,还帮村里乡亲们免费理发100次,以此作为老母亲百岁礼物。在凌家福的精心照料下,母亲走得很安详,享年105岁。这位“中国好人”以行动诠释至善,用大孝感染乡邻,将大爱布满人间。
助老之情——小剪献出大爱心
2020年,身体状况不佳的凌家福搬到北新泾与儿子一同居住,闲逸了没多久,他又迫不及待地投身志愿服务事业,加入了上海市长宁区志愿服务联盟“小剪刀献大爱志愿队”,用他的话来说便是:“时间消磨着也就浑浑噩噩过去了,但我哪怕只多服务一个人,这段岁月的意义便不一样了。”
他主动联系各个居民区,向居委会的书记主任们自报家门,问小区内是否需要特约上门理发的服务,他可以挨个去剪。每当别人问他理发一次要收多少钱?他便笑着甩甩手:“不要钱。”
为有需求的居民们理发这事本身已让凌家福深感满足:“我在家里剪只能帮助我母亲,我走出去,就是可以为天下的父母亲剪,能把我的价值发挥得更大,为社会贡献得更多,那不就更高兴吗?”
当听到小编称赞他为无数个老年人带去晚年的体面与整洁时,这位满头白发的耄耋老人双眼湿润,他说自己和这些老年人不仅仅是理一次、十次头发的关系,更是能够让这些卧病的、空巢的、失独的老人有一个倾诉、交流的对象,凌家福说:“我一次次去理发,就是想唤起人与人之间一种温暖。我母亲一直热心帮助别人,她一直跟我说,要做个好人,多做好事,我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。”
在北新泾开展特约上门爱心理发的过程中,让他备受感动的事情便是:“居委干部们,在陪同我上门为老弱病残的居民义剪的同时,还经常为这些居民做好关心关爱、嘘寒问暖,心中能如此这般装着居民,我深受感动!”
现如今,凌家福既是上海市孝善馆的志愿者,也是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新泾五村“吾家爱心屋”志愿队的一员,走到哪就剪到哪的他,永远会在行李箱里放一套理发工具,年过七旬的凌家福仍坚持每周开展义剪行动,正如他说:“有生之年,我要服务一万人!”
传递之爱——北新泾的“好人”们
在北新泾,还有许多像凌师傅一样的热心人,他们一起用温暖传递爱,用志愿服务在北新泾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留下了暖心一笔。新泾五村的毛慧,不仅是社区党员,也是退役军人的他,多年为小区内退役军人提供便民服务;新泾三村的阎顺福,以“职务、职称可退休,党员可不能退休”为口头禅,点燃自己、服务居民;新泾六村的张丽琼,多年来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学习……在北新泾,有着无数的志愿者、党员、楼组长们,他们用善行义举感动北新泾,共同谱写文明有爱的北新泾新篇章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《云好人》网站看到的,谢谢!请记住永久网址:
http://www.yunhaoren.com
首发网址:http://sh.yunhaoren.com/geren/21878.html
查看全部上海个人好人信息
发布一条上海个人好人信息